自制留声机

陈金云

 

中学时,有一天,我帮表叔家安装一条通往楼上的线路和电灯后,他留我吃便饭。

一时无事,我在楼上发现有一沓尘封已久的黑胶唱片,丢弃在墙角。我仔细一看,是“百代”、“Victor”、“Columbia”等公司的78转粗纹唱片,声槽几乎被磨平了、刮花了,有的还破裂了。“物尽其用”,我优选几张带回家玩。表叔打趣说,呵呵!有力气,你就全拿走吧!

有唱片无唱机,有何用?凭着对留声机原理的粗浅了解,我萌生自制一台“简单手摇式留声机”的念头。

小时候,我见过手摇式留声机,已发条为动力。机座上有唱片托盘、唱头、万向臂、开关板等部件。另有曲柄摇把可为唱机上发条。使用留声机时,先上紧发条,放上唱片,拨动开关板,唱盘转动,提起唱头,让唱针对准最外一圈音槽,轻轻放下。唱针随音槽波动产生轻微的振动,传导至唱膜片还原成声音。大概播放几张唱片后,就要换唱针。

自制留声机的方案确定后,我利用课余时间备料,然后分步实施。

第一步,制作机座。我找来当柴火的肥皂包装箱板皮,加工成一个约40厘米长15厘米宽的木框。在其面板钻两个孔当“轴承”,与其垂直处的底板面上钻两个小坑,当“轴碗”。我没有手摇钻,就在做饭时用铁条在煤炉里烧红,慢慢烫出孔来。

第二步,制作转轮。在废木板上划出两个圆形,把多余的部分锯掉,再用刀慢慢削成圆轮。用烧红的铁条在轮子的圆心“钻”一个小孔,然后在轮子侧面细心地烫出凹槽。最后用砂纸把两个轮子凹槽碳化层打磨干净。

第三步,制作唱片托盘。用上述办法做一只比唱片略小的圆盘,在其中心“烫”小孔,用砂纸将托盘侧面打磨光滑,以免扎手。商品留声机的唱盘上有一层细呢绒(唱片垫),保护唱片并防止唱片打滑。我没有呢绒,怎么办?

我家斜对面有一家作坊,专做木髓头盔(Pith helmet),或称太阳帽(Sun helmet),华侨俗称为“通帽”,越南人称 cối(一位当过越南兵的朋友如是说)。越南人民军为便于在丛林伪装,将原本为白色蒙布换成青绿色。这种帽子的帽檐衬里有一层薄薄的绿色“呢绒”。

有一天,我偶然在杂物房一个纸箱里发现一顶米黄色的废旧“通帽”,喜出望外,把有用的呢绒一片片剪下来,用胶水拼接贴到唱片托盘上。

翻开“八宝箱”,我找到两根自行车脚踏板橡胶块的轴心,分别套进两个木轮和唱片托盘,再装到“机座”上,用一条旧松紧带当转动带,解决了唱盘的转动问题。从唱片托盘凸起的中心轴顶端,拧上一枚自行车气门芯保护盖,起固定唱片的作用。

第四步,制作唱头和万向臂,关键是唱膜片。我想,它应该与扬声器的纸盘相似,都有一两圈折环吧。

多年前,家里买回罐中国“长城”牌奶粉,用铝薄膜封口,我用刀片小心将其切下来,夹在一本书里。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嘛!

铝膜片是做唱膜片的好材料。如何让它有折环呢?我想了个笨办法。首先,把铝片圆心放在小瓶口上,用钢笔尾部细心地划圈,稍加力气,慢慢加工出一个窝状。其次,把铝片反转放在另一个较大的瓶口,如法炮制,就得到一道折环了。在唱膜圆心穿一小洞,装上用坏雨伞骨架改成的传动杆,两端各套上从电灯开关拆下的接线柱,一端与唱膜片联接,另一端用于装唱针。

唱头主体用废厚纸板做成。先剪出多个直径比唱膜片稍大的纸圈。再剪两片等圆的纸片,一片中间镂空成栅栏状做面盖,保护唱膜片,另一片连接一段直径5厘米的纸管当后盖。最后,将它们组合起来,唱膜片夹在中间,用几枚小螺栓拧紧,振动杆伸出唱头外。随后,用厚纸板做几节直径5厘米的管子,组成简单的万向臂。

第五步,把所有部件安装到机座上,在主动轮轴上安装简单的摇把,摇动它唱盘就跟着转动。至此,留声机就基本上做好了。

我到露天市场,花两元买了一盒原装的外国唱针,盒盖上印有一只白色小狗对着一只长长的铜喇叭。有了唱针,我自制的留声机即可调试,既欣喜又紧张。

一个星期天,我开始调试唱机。放上一张旧唱片,装上唱针,摇动唱机摇把,当感觉唱盘转动的速度基本达到78/秒时,放下唱头,马师增与红线女特有的唱腔就从唱片里飘然而出。因转速不匀,歌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。我抑制住激动心情,很快就调整好转速,美妙的粤曲第一次在家里“绕梁三日”,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哈哈!我自制的手摇式留声机成功了!

旧唱片的声槽被严重磨损,唱针时常打滑。我就近到露天市场买了一张越南民乐合奏的黑胶唱片。那天学校放假,小弟在楼上操作唱机,我到楼下厨房试听,空间直线距离十五六米,居然还能听到欢快的乐曲声,兄弟俩惊喜不已。

我自制的留声机很简陋,却具备了留声机的基本性能,足矣!我不仅学到新知识,还锻炼了动手能力。我坚信:“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”。

 

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      (初稿2017-07/重编2018-07

www.zhencang.org